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东亚邻邦,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采。1972年,为祝贺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中国著名学者和诗人郭沫若作了一首《沁园春》词,其中写道: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
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
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
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
赤县、扶桑是中国、日本的别名。鉴真、晁衡(即阿倍仲麻吕)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这短短的几十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且不说远古时代大陆原始居民向日本列岛的迁移,仅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战争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和事例。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曾把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成做豆腐时加卤水。至今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它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每个时代再划分为若干时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都有着不同的特色。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的交流。
(三)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即中国五代宋元时期,日本是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交流的路线主要是东海航行。交流方式较多表现为民间贸易、僧侣往来等形式。交流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商品贸易,也有精神方面的佛教、儒学、文学、书画等的交流。
(四)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初,即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是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如明代的勘合贸易,清代的信牌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如书籍、儒学、美术、书法、医学的交流。
总的来说,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文化输向日本。而日本文化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日交流的内容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逐步深入延伸。交流面也从少数使臣官吏逐渐扩大到民间留学生、僧侣、以至商人、庶民。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百余年,也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一)1840年(鸦片战争)——1871年(中日建交),中国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朝,日本是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时代初。这个时期是东亚受到西方冲击,从古代进入近代的转折时期。交流方式主要是民间贸易,只有少数中日商人能往来,内容有书籍、文学、艺术等。尤其是反映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和世界史地的书刊,对日本的开国和维新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1871—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日本明治时代。两国通过建交缔约,互设使领馆,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国官员、学者、文人来往络绎不绝,文学诗歌交流盛况空前。
(三)1894—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清末民初时期,日本明治、大正年间。这个时期有大批中国留日学生东渡,还有许多中国官员学者赴日考察新政,日本也有不少教师学者来华。交流内容十分广泛,教育与思想交流尤为突出,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四)1919—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是民国时代,日本则是大正末年和昭和时代。这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扩张,特别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5年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以至战争年代里,中日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战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总的来说,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规模和内容都比古代有所发展,更富于广泛性和群众性。由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是中国向日本学习。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45年至今的现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1945—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国1949年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日本仍是昭和时代。1945年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告终,结束了日中两国之间长期侵略与被侵略关系。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两国人民为改变两国之间不正常状态和坚持民间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地努力。
(二)1972年至今,日本是昭和时代、平成时代。经过长期艰苦努力,1972年中日两国终于实现恢复邦交,开始互派人员,缔结协定,推动文化交流。1978年签订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从法律上结束了两国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从此中日两国可以在完全平等友好互利的立场上开展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史呈现出空前规模的新高潮。
做好翻译是一门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艺术。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您在翻译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精通目标语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必须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词汇、语法、惯用语和文化背景。不仅要了解书面语,还要熟悉口语和地区性的表达方式。
理解源语言:不仅要理解源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的意思准确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保持准确性: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准确。避免意译或加入个人观点,除非在特定情况下被要求。尽量避免漏译或误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重流畅性:翻译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单词替换,而是要确保整个句子和段落在目标语言中自然流畅。这涉及到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避免拖延:在翻译项目中,避免临近截止日期时才开始工作。拖延可能导致质量下降和错误的产生。提前规划时间,并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校和修改。
持续学习:语言是生活的、不断变化的。为了保持竞争力,持续学习是必要的。阅读各类文本,了解最新的用语和翻译技巧,参加翻译培训课程或研讨会。
尊重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在翻译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差异,不要简单地将其套用到目标语言中。确保翻译在文化背景上也是恰当的。
了解领域知识:如果翻译特定领域的内容,例如医学、法律或科技,了解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非常重要。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将使您在翻译时更加准确和流畅。
使用工具辅助:现代翻译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利用翻译记忆软件和术语库等工具,有助于保持一致性并节省时间。
请教他人: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翻译难题,可以向其他翻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与其他翻译家交流经验和观点,可能会为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总之,做好翻译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会变得越来越熟练,并能提供更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全世通品牌翻译专线:4006-333-090
电话:051085225689
传真:051085435689
邮箱:kefu@taihufanyi.com
transton@126.com
网址:Http://www.taihufanyi.com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金城路926-928号
无锡同传翻译客户优选供应商
完善的服务体系
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人性化的业务流程
十年专业口笔译服务
无锡五千家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伙伴
专业的翻译资质
①客户提出需求:客户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自己资料翻译方面的"基本需求"。涉及内容包括:翻译语种、资料类型、工作量。
② 我们提供"翻译方案和报价":回答客户的咨询,对客户的需求予以回复,提供翻译方案和报价供客户参考和选择。
③ 确定合作意向:双方......更多
质量是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公司的生命底线。为确保质量,维护公司声誉,公司采取了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①谢绝低价、低要求的翻译委托。
②本着对客户负责的宗旨,公司只承译本公司译员、资深翻译及审校熟悉、 精通的专业领域的资料,以及其它领域的非专业性资料。......更多